字體大小:

孫子對「將」的人格排序,他把「智」排在了第一位,而「勇」則屈居第四。孫子是強調智將而非勇將。因為孫子的價值觀,是先勝後戰,是不戰而屈人之兵,首先是強調用智。人們常說智勇雙全,孫子則在智勇之間,又加上了信和仁。

孫子的將道是「智信仁勇嚴」,曾國藩書生帶兵, 對手下的農民將領,加了「廉明」二字。

什麼是「智」?

杜牧註解說:「先王之道,以仁為首。兵家之流,用智為先。」智能識權變,識變通。

但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,不是簡單的排序,更不是獨立的存在,必須五德俱備。

賈林註解說:「專任智則賊,遍施仁則懦,固守信則愚,恃勇力則暴,令過嚴則殘。五者兼備,各適其用,方可為將帥。」

梅堯臣說:「智能發謀,信能賞罰,仁能附眾,勇能果斷,嚴能立威。」

王皙說:「智者,先見而不惑,能謀慮,通權變也;信者,號令一也;仁者,專撫惻隱,得人心也;勇者,循義不懼,能果毅也;嚴者,以威嚴肅眾心也。五者相須,缺一不可。」

這是各家對「智信仁勇嚴」的註解。

什麼是「信」呢?

杜牧注得準確:「信者,使人不惑於刑賞也。」信,就是賞罰分明,每個人都非常清楚,犯什麼錯受什麼刑,立什麼功受什麼賞。

秦滅六國,就靠一個「信」字。這個信,不是對六國之信,而是對秦人、秦軍之信,就是完全以軍功封爵。什麼叫取敵人「首級」,就是取敵一首,升爵一級!從詞語上把賞罰標準植入了,一顆人頭不叫一顆人頭,叫一級爵位。秦國人誰不奮勇爭先呢?

商鞅變法,就是從立信開始,所謂立木取信,在都城南門豎一根木頭,貼一張告示,誰把這根木頭背到北門,賞十兩金子。沒人信。提到五十兩!有人試一試,真得了五十兩黃金。從此政府說啥,人民都信。

信,則民心民力可用。不信,則民心民力皆不可用。

信,有賞罰分明之信,也有默契之信。因為很多時候你不是最高統帥,不是國君,不掌握賞罰的全部權力。但是你也是一級領導,也要帶兵打仗。這種情況,西點軍校有一條對領導力的要求——

心裡裝著對方的利益,並有能力讓對方清楚這一點。

所以信不僅是一種機制,更是一種人格力量。首先你心裡要裝著對方,這點很本質。心裡沒裝著,就沒法真信。其次你要有能力讓對方知道。別你裝著他,他卻不知道,他跑了。

第三講「仁」。

杜牧註解說:「仁者,愛人憫物,知勤勞也。

「愛人憫物」,四個字很本質,要愛人,還要憫物。愛惜公物也是仁,用什麼東西不愛惜,隨意浪費,也是不仁。你加班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,不關電腦,不關空調,甚至忘了關燈,這也是不憫物,不仁。

仁,還要勤勞。

申包胥說:「不仁,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。」領導者不能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,也是不仁。

仁,就是愛兵如子。

吳起那個著名的故事:一個士兵腳上長瘡化膿了,吳起埋下頭就去用嘴給他吸。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大哭。有人問:「將軍對你兒子那麼好,你哭什麼呀?」母親回答說:「當初我丈夫就是腳上長瘡,吳將軍用嘴給他吸,他就感動戰死了。現在我兒子肯定也不要命了呀!」

「勇」,杜牧註解說:「勇者,決勝乘勢,不逡巡也。」

勇,就是決謀合戰,當機立斷,勇往直前。逡(qūn)巡,是遲疑,退讓。兵家說某人「好謀無斷」,老是在謀劃,就是決斷不了,為什麼?沒有勇!這個在實際工作中也常見。我們有時候說某人「定不了事兒」,他瞻前顧後,遲疑不決,跟他的人都著急,這就是沒有勇。

沒有勇,一是決斷不了;二是好不容易決定了,執行又不堅決,老想縮回來,最後真把自己縮沒了。無論做什麼事,要有犧牲精神,向死而生。雖然我們的立意是先勝而後戰,但世上從來沒有百分百必勝之事,沒有勇,就做不成事。

「嚴」,杜牧註解說:「嚴者,以威刑肅三軍也。」

這就是為什麼古來名將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兒殺人立威,最好是殺皇上的親信,殺那些自以為「有靠山」的人。孫子殺吳王寵妃,司馬穰苴(ráng jū)殺皇上親信莊賈,都是這個套路。而每次出兵總有人要被殺,就是因為這些人不讀書啊!

認為自己有靠山的人,在變革整頓,或打仗出師的時候,最容易被拉出來祭旗,因為整肅這種萬眾矚目、地位顯赫,對國家又沒有實際價值的人,既能立威,又對國家沒損失。所以做人,靠什麼不要靠靠山。你的靠山跟別的山稍微磕碰一下,你就粉身碎骨。你以為你是山的一部分,但一陣風就會把你刮下山崖。如果靠山倒了,那更可怕,靠在那山上的人全被活埋。所以君子行中道,靠自己的獨立人格、獨立價值安身立命,遵紀、守法、知止。找靠山,是小人之心,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。

「智信仁勇嚴」,說來容易做來難。怎麼辦呢?

曾國藩書生帶兵,每天翻《孫子兵法》,「智信仁勇嚴」,對照自己,從來沒打過仗,哪有什麼智!信、仁,能湊合。勇,自己倒也不貪生怕死,但文弱書生,手無縛雞之力,再勇也猛不起來。嚴,他做到了,他認為天下大亂,是積了「幾十年該殺未殺之人」,「殺人如麻,仁義行天下」,殺他們就是對人民最大的仁義,最後得了個「曾剃頭」的綽號。

那智和勇怎麼補呢?怎麼看自己都差得遠,手下的農民將領,更是不行,他後來總結出兩個字:廉、明。

孫子的將道是「智信仁勇嚴」,曾國藩加了「廉明」二字。他說,士兵對將領是否足智多謀、能征善戰沒法要求。但是人人都盯著自己的利益,對將官在銀錢上是否乾淨,對下屬保舉提拔是否公平,就十分在意。你不貪錢,他就服你。所以「廉」就是帳目公開透明。清廉服眾,腐敗的軍隊打不了仗。自己清正廉明,但對下屬的小款小賞,又常常放寬,讓大家時常得點好處,這就人人都服你,願意跟你

「明」,就是要把下屬的表現一一看明。臨陣之際,是誰衝鋒陷陣,是誰隨後助勢,是誰拚死阻擊,又是誰見危先避,全部看明記清。在平時,每個人辦事的勤惰虛實也逐細考核。這樣獎懲就能及時準確恰當。

作為將領,是否身先士卒倒在其次。因為你往往是在後面指揮,不是在前面衝殺。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計謀高超,指揮若定,而是分配公平,誰有什麼功勞你都清楚,都能準確衡量賞罰,則個個放心,人人奮勇,都給你賣命。

所以做領導的,不要只關注事,要關注人。不要事情辦好了就萬事大吉了,要對在辦這事的過程中,你手下每個人發揮了什麼作用都非常清楚,並能作出獎懲,你的事才能越辦越好。

項羽是衝鋒陷陣、身先士卒,劉邦就是只管論功行賞、論過處罰。作為領導者來說,站在後面把每個人的功勞過錯看得分明,並賞罰準確,比身先士卒,要重要得多得多。

曾國藩說,以「廉明」二字為基礎,「智信仁勇嚴」可以積累而得。沒有「廉明」的基礎,自己不能服眾,賞罰又不準確,「智信仁勇嚴」也是空的。

Yu Jixuan

Comments are closed.